

從學習工具到學習系統的設計
【1】學習系統的整合
隨著線上學習的趨勢愈來愈熱絡,與此相應的學習平台也逐步被發展出來,讓我們在學習上,擁有更多元化的學習工具。
對於學習設計者來說,這為我們提供一種學習模式的升級。

運用學習平台與建構學習的氛圍,將學習到的知識透過實踐進行沉澱與轉化。
【2】線上學習平台的學習重點與分析
學習平台的出現,為我們學習的「輸入端」提供更便捷的學習管道。

為此,我們彙整現在主要常見的學習平台,進行分析,探討這些學習平台之間的差別,以及思考怎麼來連結到企業的學習系統中。








【3】組織智慧體:連結學習平台後的學習轉化
為此,我們在學習設計上,如何將這些進入到企業內的顯性知識,隨著執行的經驗轉化成隱性知識後,最終轉化成為企業的知識智慧體。
【4】轉化學習力:理解知識轉化的特徵
知識創造理論之父野中郁次郎,在《知識創造的螺旋》裡面提到,知識創造的過程,是「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間的相互轉化。
所謂顯性知識,是能夠用文字、語言,數據、圖表的方式呈現;隱性知識,則屬於個人經驗,很難用語言、圖表來表現,就像一種手感的經驗。
例如:講述簡報技巧的教科書是顯性知識,而有些簡報能手,能夠製作出精良的頁面與版型,卻是隱性知識
所以,顯性知識,是已經沉澱下來的圖文訊息,靠記憶或理解就可以掌握。


【5】學習平台後的知識轉化
對於隱性知識而言,只有了解書面訊息外,必須結合大量的實踐,去理解怎麼融會貫通,讓你在體驗中,漸漸地掌握竅門與時機的應用。
當企業內部的成員,透過學習平台,將已經成熟、結構化的知識,帶回到企業內執行,持續一段時間後,這些累積經驗,逐漸成為個人的隱性知識後,
就需要將些隱性知識萃取出來,轉化成企業獨有的顯性知識。

【6】創建智慧體:從個人知識到團隊交流的知識創造
知識轉化的過程,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有限,需要結合大家的力量。
將團隊成員內的隱性知識進行交流、碰撞與校準,最後產生出的顯性知識,才能更全面與更符合企業實踐的顯性知識。
也就說,企業知識的貢獻,來自每個人的經驗積累,而「知識創造」則是靠團隊來碰撞、交流,與沉澱下來的成果。
最後,將這些成果,進行知識管理,最終形成一套只屬於企業的知識智慧體。

【7】團隊的持續復盤:重新檢討反思
學習設計者在「知識創造」的階段,就需要創造一點「小困難」,也就是打破過往團隊成員之間的習慣,讓每個人去思考,反思,怎麼做可以更好、更有效率,什麼該繼續?什麼又該捨棄?

經由舉辦研討交流會,讓每個人在會議上,提出各自學到什麼程度,以及過程中遇到什麼問題,接著怎麼解決。
我們的角色,針對知識轉化的加速器,協助團隊成員將這些內容、心得與體會,記錄在系統裡。從而了解個人的成長路徑中,碰到什麼問題以及需要怎麼學習,有哪些學習平台的知識系統能夠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