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訓練成效如何延長至課後應用?
多年的培訓工作,總會遇到企業主管或HR相關人員問 : 這次培訓到底能帶來什麼樣的成效?
言下之意就是,若培訓成效能大於培訓成本(人員、時間、費用),是否需要辦培訓就很容易下決策了。但問題是,培訓成本能被計算出來,而培訓成效卻很難量化及具體化!
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先定義「培訓成效」。
什麼是培訓成效?
無法量化至少要做到具體化 : 學員上完課之後,是不是能將學到的知識技巧「轉化」為實際工作中可運用的方法,並通過不斷實踐來養成工作「習慣」,最終能將“用”的「度」提高而產生延續性的效益。
這樣是不是清楚多了,因此,若學員真能如上述所言在課後歷經以下過程:「轉化知識技巧」->「養成習慣」->「提高使用度」的三階段過程,就能延長學員的課後實踐與應用,進而提高培訓效益了。
多年來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整理出一套簡單易學卻功能強大的工具包(懶人包)給學員,能在實際工作中反覆使用,讓培訓效益不是一次性,而是讓學員的「課後應用與實踐」能一直延續下去!
面對競爭激烈及多變的大環境中,身負承上啟下重擔及團隊目標績效壓力的管理者,是否也常有感到現有知識及過往經驗派不上用場的時候,有沒有一套工具模組能讓自己及團隊成員具備自己找答案的能力!
「行動學習」工具模組就是最佳解決方案
延伸閱讀:上課一條龍,下課一條蟲:達到訓練移轉該注意的3件事
什麼是「行動學習」?
行動學習公式
AL=P+Q+A+R
Action Learning = Programmed knowledge + Questioning + Action + Reflection
行動學習 = 結構化知識 + 洞察性提問 + 高承諾行動 + 質疑反思
▼
團隊集思廣益(人的成長)+ 問題分析解決(事的解決)+ 催化技術(主管的穿針引線),用真實問題「做中學」,猶如在水中學游泳,在團隊中學帶人,於「共用」時代,讓知識共用、經驗共用、學習共用、成長共用。
行動學習與傳統培訓的差異
傳統培訓 | 行動學習 |
不知->被告知->行 | 不知->找知->共創->行 |
賦能管理者的「行動學習」工具模組
從上述對「行動學習」的說明,即可知道此工具模組包含兩大模塊 : 「事的解決」&「人的成長」
第一個模組:事的解決
包含七個小模組:從目前團隊遇到什麼難題來展開整個共思共創過程,明確行動方案後,再到實踐反思及調偏優化的完整循環。
第二個模組:人的成長
包含三個小模組:從個人反思、學習點、改善點等,再到過程反思及團隊反思的完整循環。經過十個小模組的共創過程,將做中學、學中做真正貫測到底。
主管的兩個必備工具
至於主管要如何在過程中穿針引線呢?
靠的就是「十大關鍵提問」與「引導工具」!
工具一:十大關鍵提問
十大關鍵提問是已事先設計在每一個模組中的提問題目,可以有效協助主管在過程正確引導團隊成員進行共思共創,
工具二:引導工具
引導工具是經歸納出來的解決組織問題的十個經典工具(分別運用在10個小模組),工具在精不在多,如何正確掌握及靈活運用才是重中之重。
延伸閱讀:行動學習的改變與實踐:專業與管理的雙軌搭配
團隊最重要的賦能:自己找答案的能力
對員工「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是「行動學習」對團隊與企業最大的效益,塑造主動承擔與超強實踐力的團隊文化,建立一套完整的行動學習模組,一來在團隊中可形成共同語言提高溝通效率,二來能在實際工作中 反覆應用,熟能生巧逐步墊高管理者與團隊的綜合能力。
面對競爭激烈及多變的大環境中,具備自己找答案的能力,個人成長帶動團隊成長,進而企業全面成長,最終達到企業對管理層的真正期待,實現企業戰略目標。
【課程推薦】 中基層管理者-行動學習坊 中高層管理者-企業實境沙盤(3D Mod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