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分散模式來臨


在所有疫情帶來的衝擊當中,或許最顯而易見、範圍最廣的趨勢加速是「在家工作」的劇烈轉變。

工作分散的時刻已經來臨。當然,這會是個雙面刃。和許多疫情中發生的事情一樣,最有錢的一批人占盡最大的好處,他們擁有在家辦公的設備,孩童托育可找人協助,或是在封鎖期間仍有其他收入來源。

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勞工階級則無法在家工作,因為他們人身被限制在商店、倉庫、工廠或其他工作場所。即使他們可以在家工作,或許可省下通勤的麻煩和辦公室的咖啡錢,但仍有些需要承受的負擔。

疫後大未來:在家工作
圖片來源:pixabay

身為業主,我長久以來一直對在家工作的企業文化抱持懷疑。創意需要互相的撩撥和爭論,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從面對面的人際交往中產生。用電話溝通效果總是比電子郵件更好,同樣的,面對面開會也比視訊會議更有生產力,也更能建立同袍情誼。實際現身也可建立信賴感── 視覺上的提示有助於互信。此外,毗鄰性(proximity)也是建立關係的關鍵,它對任何組織文化都至關重要。

但是,親自出席成本也比較昂貴。辦公室的空間、通勤、西裝乾洗費用、貴得要命的三明治 ── 這些都是成本。

在此同時,能實現虛擬互動的科技正持續進化,而且越來越便宜。它的「一兆元大問題」在於,科技能否疏散勞動力,而且不至於減損公司文化裡的創新和生產力。六個月前,我仍認為辦不到,不過病毒可不管我這一套管理學理論,所以現在就這樣了。

疫後大未來:空著的辦公室
圖片來源:pixabay

在家工作讓你更懶散了嗎?


雖然刻板印象會認定在家工作讓人變得懶散,不過初期的數據卻顯示,至少部分公司的生產力反倒提升了。時至二○二○年六月,有82%的企業老闆計劃讓員工在某些時間可以在家工作,還有47%的老闆說,他們打算讓全職的遠距工作持續實施下去。

目前,我們還只算是在家工作的初期實驗階段。高壓力狀態、家人的干擾、以及自家湊合的設備並不算絕佳組合。大家開始有「視訊疲乏」(Zoom fatigue),不過能夠提升團隊互動的新科技已經開始出現。我們渴望聯繫,但不想被監視── 這是創新的大好機會。

舉例來說,Zoom 已經宣布推出第一套專為在家視訊會議的系統,包括二十七吋的螢幕,配備麥克風和廣角攝影機。新創公司Sidekick 推出具有休眠顯示功能(always-on)的平板電腦,訴求對象是需要持續、即時通訊的小團隊同事,可以模擬他們整日坐在一起工作的情況。

從隨機抽樣來看,我認為在家工作對大多數人而言,工作變得更不容易而不是更簡單 ── 有年幼子女的父母格外如此,尤其我們企求在工作與生活尋得平衡的夢想似乎更遙遠了。

不過,它之所以讓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失衡的一大理由是,我們的K–12教育(幼兒園到十二年級中學生)也要在家上課,這是個困難、但短期內不得不然的情況。如果學生們在二○二一年終於可以百分之百親自到校上課,在家工作的優點或許會更加明顯(不必通勤、省去早上塞車的麻煩、需要準備的時間更短、在房子的幾處地點都可以作業)。

圖片來源:pixabay

鼓勵和支持員工的新契機


這是一個讓雇主構想出新方法來鼓勵和支持員工的好機會。

在大城市裡,公司每個月可能要花兩千美元供應辦公室的零食(在我的公司L2中,過去是每月兩萬美元),現在我們不買了。在我新設立的新創公司Section4,我們按月發給員工們雜貨現金卡:他們可以買自己想要的零食。

很多人並沒有足夠舒適的設備,讓他一天上八到十小時的班。公司是否查核過家庭辦公室的需求,幫一些人買張好椅子?那些已經有椅子的人缺不缺麥克風?公司是否會幫每個人買一個好的麥克風,還是發給他們辦公用品店的禮券?這些選項要依照公司團隊的規模和預算多寡來決定。重點是,展現公司的體貼和支持。

星期五在家工作,過去是少數人才能享受的福利。在後疫時代,星期五在家工作(或者星期一、三、五)將是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