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訓練中,我們最常聽到的問題是:「上完課之後,學員到底有沒有學到?真的有用嗎?」這樣的疑問,尤其在溝通力這類軟實力訓練上,更難用具體數據說明。但這次,我們與一家知名產險公司合作「溝通好感度」課程,透過導入AI陪練工具(UMU),讓訓練成效真正可視、可控、可追蹤。

本次溝通訓練專案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不僅實現了數量上的突破,更在質量上達到了預期目標。透過AI陪練工具的導入,我們能夠精確追蹤每位學員的學習歷程,並以數據呈現整體成效,這是一次從「上完課」進化為「行為轉化」的訓練實例,也是一場「學習成效數據化」的成功實踐。以下是本次專案的主要成果數據:

關鍵成果摘要

  • 參與學員:68 位
  • AI陪練次數:548 次
  • 平均每人練習:8 次以上
  • 任務限制:需於課後 2 日內完成
  • 作業門檻:達標後方可提交(表達力+內容力雙向評分)

專案背景與設計:從內勤溝通痛點出發

這堂課的學習對象為內部單位(理賠、核保、財務、業務支援等),雖非一線客服,卻需頻繁跨部門溝通、回覆主管需求、處理文字與口語溝通。

我們邀請溝通專家林嘉怡老師授課,課程主題為「溝通好感度」,內容設計聚焦於提升內勤人員的日常溝通效能。課程內容經過精心規劃,涵蓋從理論到實務的全方位溝通技巧,特別著重於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並維持專業形象。具體聚焦的重點包括:

  • 情境式回應技巧
  • 好感語言架構設計
  • 關鍵字使用與語氣修正
  • 壓力下的專業表達

課後,我們導入 UMU 的AI陪練工具,讓學員在兩天內完成錄影任務。任務需開口說出一段回應內容,若未達系統設定檢核門檻,則無法提交,需反覆練習,直到過關。系統將評分兩項指標:

  1. 表達力(語調、結構、語速等)
  2. 內容力(關鍵字有無、邏輯是否清楚)
ai陪練工具
圖片來源:Pexels

「限時」與「達標」雙機制,創造刻意練習動力

這套設計的精髓不只是要求學員進行練習,而是透過巧妙的機制設計,創造出有效的學習動力。我們精心設計了兩個關鍵機制,使學習成為一個有目標、有壓力、有成就感的過程:

  1. 有時限:每位學員必須在「課後兩天內」完成任務,避免拖延
  2. 有門檻:不是做完就交,而是練到過關才算完成

我們發現,絕大多數學員都在期限的最後兩天內完成練習。這代表,時限壓力+任務驅動,能有效促進學習行為真正發生。

延伸閱讀:如何應用「AI Coaching」工具提升銷售經理的輔導能力

企業HR觀點:訓練成效第一次被即時「看得見」

「我們第一次能掌握誰真的有練、練了幾次、成效怎麼樣。以前只能靠回饋表單,現在有了數據,能做出有根據的成效報告。」 —— 保險公司人資主管

HR 不只能看見參與率與完成率,還能透過UMU後台獲取更深入的學習分析數據。這些數據為人資部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洞察力,使培訓評估從主觀感受轉變為客觀數據。透過後台系統,HR團隊能夠全面了解:

  1. 每位學員的練習次數與時間點
  2. 任務完成的品質與系統評分
  3. 哪些內容還需補強,可做為後續人才發展依據
金融業-AI陪練畫面
UMU AI陪練後台統計畫面,圖片來源:太毅國際

講師觀點:AI輔助,讓教學真正延伸到課後

「這次我教的好感溝通技巧,不再只是講完就沒了,而是看到每位學員在鏡頭前反覆練習,這讓教學不只發生在教室,也落實在行動上。」 —— 林嘉怡老師

透過AI回饋,學員得以在安全、不尷尬的環境下練習,系統也能點出說話問題,像是語速太快、沒帶入關鍵字、語氣緊張等,讓輸出不再只是「講一次就結束」,而是可被優化的行為歷程。

我們的觀察:訓練效益實現3大升級

我們在這次專案中觀察到訓練設計產生了質的變化,不再是傳統培訓的單向知識傳授,而是形成了完整的學習迴圈。透過AI陪練工具的導入,我們見證了企業培訓模式的3大變化:

變化1:認知 → 行為

過去只停留在「有學到」,現在能「說出來、練到會」。學員不只是被動接收知識,而是必須將所學轉化為可被評估的實際行為表現。

變化2:無感 → 有據

不再只看問卷回饋,數據成效一目了然。培訓效果從模糊的主觀感受轉變為清晰的客觀數據,使管理決策有了堅實的依據。

變化3:一次 → 延續

實體課結束後,透過AI陪練延續學習,創造行為改變的連鎖效應。學習不再侷限於課堂的短暫時間,而是延伸到日常工作中,形成持續成長的動力。

AI陪練工具
圖片來源:Pexels

企業與講師眼中的3個額外效益

除了可量化的訓練成效,我們也從企業端與講師端的訪談中,歸納出導入 AI 陪練工具後的3個重要延伸效益。這些優勢不僅體現在數據上,更深入影響了學習文化與行為模式:

效益1:自我覺察與反思能力提升

學員透過多次練習與AI反饋,開始主動注意自己的語氣、邏輯與說服力。這種自我覺察的能力是傳統課後作業難以激發的。企業人資主管觀察到,員工開始更加關注自己的表達方式,並能夠基於數據反饋進行調整,這是一種從外部評價轉向內在動機的重要轉變。

效益2:跨世代適應門檻降低

我們原以為資深同仁會較排斥使用錄影App,但事實上,只要操作簡單、回饋有用,多數人都能樂於嘗試。這不僅打破了數位工具應用的年齡藩籬,更成為促進企業數位學習文化的一劑推進劑。人資部門發現,數位工具的接受度與其實用性直接相關,而非取決於使用者年齡。

效益3:學習參與感明顯提升

林嘉怡老師提到,她觀察到學員在使用AI陪練工具後,不再只是被動完成作業,而是會主動錄第二次、第三次,只為「說得更順、內容更完整」。這種由內而外的參與意願,是AI即時反饋與門檻驅動下自發生成的成果。透過平台練習影片與成績紀錄,主管可針對具體溝通表現給予個別化指導,讓回饋更聚焦、更有依據。

AI陪練工具
圖片來源:Pexels

培訓成效可見、可管、可升級,是企業人才發展的必然方向

AI陪練工具的導入,不只是科技加值,而是讓企業訓練擁有新的管理邏輯與成效標準。它幫助HR看見數據,也讓學員看見自己。

從本次產險公司的案例中,我們清楚看到「限時+達標」的學習機制如何有效推動真實行為改變。548次的練習量背後,反映的是員工從被動學習到主動精進的轉變。透過AI即時回饋,學員能在安全的環境中不斷精進,直到達到理想標準,這種刻意練習的力量,遠超過傳統單次培訓的效果。

同時,我們也發現溝通這類軟實力的培養,透過適當的工具與設計,確實能夠被量化、被追蹤。從認知到行為、從無感到有據、從一次性到持續性的質變,正是企業訓練追求的理想成效。我們持續致力於協助企業打造「可被追蹤、可被累積、可被評估」的學習歷程。未來,期待與更多夥伴共同探索數位學習的新可能,讓軟實力,也能被量化、被證明、被留下!

您也有訓練需求嗎?

填寫訓練需求表單,我們將盡快派專人與您聯繫,提供相關培訓建議與資料,以協助您的企業人才持續發展。

UMU logo

UMU互動學習平台

用效果學習為組織賦能,讓學習發生、學以致用,驅動組織績效。
透過學習科學和學習技術,讓學習過程緊密連結業務績效,打造真正有效果的學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