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文 | 摘自《職場原力》平安文化
在生活與工作中的每個層面,我們常會使用問題來開啟對話。尤其在辦公室的人際關係,不管是上級對下屬的教導、部門同事的交流、跨部門的會議提案等溝通情境,幾乎都圍繞著發問來解決事情。可以說懂得在職場上運用好問題釐清現況,進而找出解決辦法,是成為專業工作者、優秀經理人不可或缺的能力。然而,要問出一個好問題是需要「刻意練習」的。
我們雖然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常提出問題,但因為問話的目的往往都是期望答案都必須正確與明確,這類的發問其實是「質問」,而非真正的「提問」。舉個例子,我們或許都對以下的問句不陌生:
質問的範例問句
- 為什麼做不到?
- 怎麼會發生這種事?
- 你打算如何解決?
- 你確定是這樣嗎?
當問話者帶有批判與懷疑的態度提出上述問句時,雙方對話的壓力就隨之而來,被問話者在防衛心理下,往往不想回應或是強烈反擊,容易破壞彼此信任。
那麼,如果換成「提問」會是什麼樣的情境呢?這時候發問者是抱持著共同學習的態度了解問題,並鼓勵被問者說出感受。以友善與激勵的態度展開彼此對話,這時候的問句可能是這樣的:
提問的範例問句
- 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呢?
- 如果要避免這樣的狀況,我們要注意什麼?
- 對案子目前的狀況,你有什麼感受?
- 如果依你的想法做這件事,你的建議會是什麼?
提問的心態,應採取「學習式」而非「批判式」。這時候的問句問法偏向引導與探索,不一味追求正確。這樣的問句也有助被問者延伸思考,自行找出答案,培養和諧關係、建立彼此信任。
「提問」不僅適用領導與管理,也能運用在家人與親子間的對話方式。在家庭關係中多使用學習式的「提問」而非批判式的「質問」,會有助理解與尊重。如果習慣了「質問」的表達方式,容易傳達出一種不信任對方的訊號,因為當我們有意讓答案都必須正確時,問題本身就變成了一種威脅。
在學習如何問出好問題時,區辨「提問」與「質問」是很重要的一個歷程,我們不需要一下就變成「提問」大師,只要能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先做到一點:避免使用「質問」!先試著避開「質問」的地雷區,再慢慢地增加「提問」的頻率,從問話的方式開始改變,建立更親近的信任關係。
延伸閱讀 | 主管必備的2大高效溝通技巧:「聆聽」與「提問」
開口之前先學會閉嘴,聆聽是溝通的起點
我的一位老同事,能言善道、言詞犀利,加上愛講笑話的個性,讓他交了不少朋友。這樣的好人緣,讓他在職場上無往不利,走到哪裡都有貴人幫忙。最近我與他相約見面,雖然他在聊天的過程中不改幽默本性,但主動開口說話的次數比以前少了很多。
以前都是他說、我聽,現在反而變成我說、他聽,這是怎麼一回事?一問才知道,他最近抽空到MBA進修,最大的收穫不是得到商管知識,而是驚覺自己「原來是這麼愛講話」,都不知道從前因為多話而得罪了多少人。我驚訝地只差沒從椅子上跌了下來。什麼樣的課程,能讓人有這麼大的自我覺察?
朋友告訴我,在一堂叫做「個案教學」的課程裡,每個同學都想表達自己對案例內容的精闢分析與見解,往往是一個人發言完後,另一個同學又急著發言,爭相舉手的場面,讓學習也變得競爭了起來。他舉了好多次手之後,總算被教授點到名,正準備發言時,教授只緩緩地問了他一句:「同學,在你表達看法之前,可以先告訴我,前一位同學講了什麼嗎?」
忽然間,全場靜默。我朋友滿是尷尬,趕忙用求助的眼神看看其他同學能否幫忙回答,但在場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仍是一片沉寂,與搶著發表意見的熱鬧場面完全不同。在這短短幾秒鐘,同學們都像過了一世紀那麼長,後來教授總算說話了:「各位,我只是想請這位同學幫忙告訴你們,如果要別人聽你的,請先聽別人的!」
教授接著解釋,在場的同學未來可能都是高階管理人才,應該學的或許是傾聽別人的聲音,而不是自顧自地講述自己的看法。如果不懂得尊重他人,不對別人的發言內容感到好奇,自然就不會學著去聆聽,又如何在管理上影響他人?就靠職稱與權威嗎?
延伸閱讀 | 溝通的藝術:用溝通取代指責,傾聽對方的說法
傾聽從閉嘴、忍住不說話先開始
聽完朋友的分享,忍不住佩服起這位教授的管理智慧與教學技巧。在商業世界裡,職場人士都認同傾聽的重要性,各種有效傾聽的技巧或準則也不斷地被重覆論述,不過人們往往是知易行難。其實,讓自己開始學會傾聽的第一件事,或許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先學著從閉上嘴吧,忍住心中想告訴對方的看法、建議與指導!
長久以來,社會大眾對所謂成功人士的印象,往往是他們善於表達、反應機敏又能言善道。
而在職場中,人們也普遍認為先說話才能早早拿到議題的話語權,並找到機會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讓對方把我們當一回事,甚至控制場面往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如果我們放棄先說話的主控權,等於陷入了未知,這是多麼地令人不安。因此,若是當了主管、有了更多權力,更會習慣基於職位之便掌控發言權,盤算著應該說些什麼,讓自己看起來聰明一些,而不再打開耳朵,仔細地聆聽他人的聲音。
為了破除這個習慣,優秀的工作者一定會提醒自己多多聆聽,藉由傾聽展現對談話者的尊重和信任。只有先聽懂對方的話,才能讓自己說對話,也才有繼續對話的可能。「要別人聽你的,請先聽別人的!」教授的這句提醒改善了我朋友的「聽力」,也調整了後來與人對話的心態與聆聽習慣。傾聽這門藝術,是商管課程的藝術學分,更是每位工作者該自我鑽研的功課。
高績效領導者常用的3種「提問式」領導法
在帶領團隊這件事,你是習慣給出「指示」的領導人,還是偏向運用「提問」進行管理的領導人呢?負責組織領導力發展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善於向部屬提出問題的領導人,在促進團隊合作與管理績效的表現上,往往優於那些將重點放在提供部屬解答的領導人。而關於這點,我想與你分享一個小故事。
某年公司一位工作表現優異的同仁被晉升為帶人主管,我記得晉升的理由有一項是這樣的:「解決問題能力突出,能隨時發想具建設性的建議,果斷地給出解決步驟,並樂於與團隊成員分享看法,完成專案目標。」當組織面臨問題與困難,總是能夠提出對策與想法,對於這樣表現卓越的個人績效貢獻者,當然沒有理由不給予人才肯定與拔擢。
只是,美國企業高階教練、管理思想家馬歇爾.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說得中肯:「昨日經驗的成功,不保證你明日也能以此成功。(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
這位同仁晉升主管後,團隊成員仍然習慣找他給建議與指示,這樣大家只要展現執行力就可以了。但隨著管理幅度變廣,面對的組織問題也愈來愈複雜,在工作壓力愈來愈大的情況下,他漸漸地不能像往常一樣,總是立即提出具有洞見的答案解決成員的問題。
而從主管這裡得不到立即答覆的成員們,則逐漸對領導人失去信心,這位新手主管也開始懷疑自己是否適合當一個領導者,整個團隊氣氛顯得緊繃,績效表現也一落千丈。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表示,過去的領導者或許是一個「知道如何解答問題」的人,但未來的領導者必將是一個「知道如何提問」的人。因為面對當前多變及不確定的經營環境,領導者應該學會用問問題的方式激勵員工、解決問題,而不是單純仰賴個人的聰明才智,期望以指示與建議處理組織所面臨的複雜問題。
提出好問題的3個策略
但是,問題到底應該怎麼問、問什麼呢?好的提問往往從你沒有預設立場與期望答案的正確性開始,以下有三項原則供你參考,這也是我分享給這位新手主管的提問策略:
策略 1:想提出不同想法?別說「這樣不對!」
先提問,而不是先發表看法:在進行會議或是團體討論時,人們常常需要表達自己不同的觀點與意見。但如果採取了讓對方屈服的態勢,或是想強加個人意見,往往會造成對方情緒上的反彈,討論過程中就更難取得共識,比如以下的表達方式:
(X)我覺得這個方案才有效!
(X)我想你這樣說不對!
使用上述句型表達看法,容易讓對方感到壓迫,也直接傳達了否定對方意見的訊號。不如試試以下技巧,將直述句轉換成向他人請益的疑問句,增加思考和討論的機會:
(X)我覺得這個方案才有效!
(O)依你的看法,這個方案有機會達到目標嗎?
(X)我想你這樣說不對!
(O)依你的經驗,這種說法還有什麼要考慮的地方嗎?
策略 2:想鼓勵對方提出更好的建議?別問「你覺得本來的做法會達標嗎?」
避免使用責難式提問,多用友善的開放提問:傾聽對方表達的想法後,你可以接續提問、強化對話深度。一般提問類型常分成兩大類:「開放式提問」(沒規定答案範圍)與「封閉式提問」(只有是/否的回答範圍)。
「封閉式提問」指向固定的答案範圍,限制了對方的思考範圍。如果所有的提問只是重複這類問句,對方就像一直被審問的犯人一樣,很難導引出具創造性的發言內容,例如:
(X)要不要採用這個做法?
(X)你認為這個方式能達到目標嗎?
如果掌握相對友善的「開放式提問」技巧,不僅能使人感到放鬆,也能促使對方進一步思考,比如說:
(X)要不要採用這個做法?
(O)這個做法還存在什麼樣的好處(或壞處)?
(X)你認為這個方式能達到目標嗎?
(O)還有哪些方式可以達到目標?
策略 3:想追問落後的工作?別說「怎麼會發生這種事?」
以共同解決的開放性態度進行提問:有時候合作夥伴的工作進度不如預期,或是沒有達到想要的結果,你可能會立即發出有責備意味的質問,暗示對方採取了錯的方法、表現得不夠聰明,比如:
(X)怎麼會發生這種事?
(X)你打算如何解決?
當事情已經發生了,其實不斷指責對方也沒有多大意義。不如了解對方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一同討論如何解決,才有助對方思考解決方案,而不是讓對方把心力花在辯解上。這時可以用的提問技巧是採取對事不對人、改用「我們」當主詞等方式,比如:
(X)怎麼會發生這種事?
(O)是什麼原因導致目前的結果?
(X)你打算如何解決?
(O)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解決這個狀況?
雖然聽起來都是提問,但主管要提醒自己避免暗示部屬自己的看法,也要避開批判性的語句,盡量引導對方發表意見,不僅能讓對方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也更願意說出真實的想法。每個人都有省思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對方自己說出解決方法,通常要比別人直接提供解決方法來得更能激發潛能。因此,多問對方問題,遠比直接給出答案來得重要。
習慣給出「指示」的領導人,可以創造許多的「追隨者」,他們聰明機敏、決策明快,享受被肯定的掌聲。但長期作為提供答案的角色,自己可能被有限知識與經驗所局限,也讓他人失去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善於「提問」的領導人,則是培育更多的「領導者」,這些人善於製造發問機會,並懂得以問題激勵員工全心參與、分擔責任。他們學會傾聽,不再非提供解答不可,反而更有機會成就他人,引導組織成長與不斷創新。
徹底贏得認同的2個「說故事」訣竅
有一次和幾位HR夥伴與企管顧問聊到如何在組織內推動企業文化,大家的做法五花八門,有的從提升工作環境著手,有的從公司培訓做起,也有的從福委會活動進行宣導。從實務上來說,這些方式的確都有助於執行與締造企業文化。
而負責推動組織文化多年,我也常在想,要如何才能有效地將組織的核心文化與價值觀傳達給同仁?僅靠傳統宣導式的願景與聲明並不容易讓人記住,時間久了,人們的注意力也會對教條式的觀念、道理感到疲乏,不容易讓人記得住、做得到。那麼,管理者還有什麼方式可以讓同仁對組織文化更容易聽得懂,也產生認同感呢?
好故事比硬道理更能激勵人心
或許「說故事」是一個可靠的行銷策略,能更有技巧地幫助人們理解組織創辦人的信念,也更有機會說服同仁實踐組織文化與價值觀。因為人們從幾萬年前就靠彼此圍繞火圈,靠著述說與聆聽故事延續生命,可以說,我們的基因裡天生就喜歡聽故事。而且好故事往往比道理更能激勵人心,也容易塑造人們對某項事物的認知價值,產生難忘的啟發與體驗。
那麼,如何才能述說一個好故事?雖然這方面已有許多書籍論述相關原則,但我想聊聊兩個組織案例,說明運用故事行銷企業文化,也是有一些公式可以參考的。
延伸閱讀:營造說故事的整體感,讓聽眾產生行動的漣漪
公式1:堅持行動+邁向巔峰,皇天不負苦心人的故事
這類故事的公式通常是:願景與目標–>困難限制–>堅持行動–>邁向巔峰。
某一年我與集團事業處的一位主管合作,協助當地廠區的人力資源事務。這位主管以工廠管理見長,在他與全廠夥伴積極地改善製造流程與營運效率下,我們終於突破了出貨量限制,產能屢創新高。主管那時想給全廠發個小紅包,並且送給每個人一塊蛋糕,一同分享這個喜悅。
這真是個宣揚企業文化、激勵人心的好時機,同時也是個好故事的素材。那一年我們不僅給予同仁上述的物質獎勵,也在內部宣傳了這次的重要事件,內容大致如下:
我們一直在XX產品上想取得客戶信賴(願景與目標),但是我們在研發與製造上的瓶頸一直無法突破(困難限制)。然而,我們從不放棄,在過去的三個月,由於同仁的共同努力與堅持,我們終於找到了方法(堅持行動)。如今,我們總算能讓客戶相信公司是有實力達標的,而且在這領域上取得了領先地位,這個榮耀同屬大家,很高興我們一起走過,這也是我們不輕言放棄的企業文化!(邁向巔峰)
我們把這樣的宣傳文字,透過包裝與行銷,在各種內部溝通場合不斷放送,即使文字精簡,卻是能讓同仁更加了解組織文化,也是可以琅琅上口的好故事!
公式2:歷經低谷+重返榮耀,遇意外後逆轉勝的故事
相較於皇天不負苦心人的故事,更能讓大家不斷傳誦、津津樂道的故事,可能就屬這類遇到逆風也能再起的故事,比如說葛斯納讓IBM浴火重生、賈伯斯讓蘋果起死回生⋯⋯這類故事的公式則像是這樣:
願景與目標–>意外轉折–>轉場變革–>重返榮耀!
產業趨勢都有歷經高峰與低谷的時候,許多企業可能在變動的環境中,因為沒有做好自我調整的準備,在面臨低潮時從此一蹶不振,最終退出了市場。不過也有公司因為積極做好布局與轉型,撐過市場寒冬,再次回到最佳水準。
我曾服務的一間公司,長久以來都是這行業領域的領頭羊,並且致力保持優勢(願景與目標),有一次卻因為突然遇上競爭者的削價競爭,經歷市場紅海嚴峻考驗,公司獲利不若往常亮眼(意外轉折)。我們當下不僅啟動了組織變革,同時也透過推動重塑企業核心價值觀的各項活動,引領大家思考可以做些什麼,共同撐過這段經營黑暗期(轉場變革),在管理層帶頭推動價值轉型、同仁們也開始凝聚行動共識後,後來幾年總算苦盡甘來,再創獲利新高。(重返榮耀)
後來,我們將組織這樣同甘共苦並再獲市場佳績的經歷寫成了故事,並搭配重新形塑的企業文化與價值觀進行宣傳,不僅成功提升內部同仁的向心力。多年以後,即使我已不在這組織服務,但有機會參加討論企業文化的研討會時,這間組織重返榮耀的故事仍常被行業顧問所提起,由此可見故事傳播的深刻影響力。
《職場原力》化環境為助力,打造不被淘汰的職場競爭力
作 者 :楊琮熙
出版社:平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