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 | 精誠資訊集團永續長暨人資長 黃郁仁Frank,太毅國際數位部摘要報導

在AI、ESG迅速發展的2024年,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人才轉型挑戰,根據最新調查,66%的企業領導者表示不會僱用缺乏AI技能的人才,71%更傾向選擇具備AI技能但經驗較淺的求職者。在這場人才大戰中,如何培育與留住AI時代的關鍵人才?

本次特別邀請到精誠資訊集團永續長暨人資長黃郁仁 Frank,以其在人資領域20多年的豐富經驗,分享如何透過系統性的人才發展計畫,為企業打造永續人才。

精誠資訊集團永續長暨人資長 黃郁仁Frank
圖片來源:太毅國際數位部

AI趨勢下的全球企業人力結構重組預測

根據PwC最新企業領導者調查報告顯示,全球約有25%的CEO認為在AI浪潮下,其企業員工數將減少5%以上。台灣企業的情況相對樂觀,約17%的CEO預期將裁減5%以上人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AI對不同產業的衝擊程度呈現顯著差異。以媒體娛樂業為例,高達50%的CEO預期將減少員工人數,反映出內容創作與媒體產製可能受到AI工具的重大影響。相反地,電信業則呈現人力需求增加的趨勢,顯示科技基礎建設領域仍然需要大量人才投入。這種產業間的差異,凸顯出企業必須根據自身產業特性,制定相應的人才策略。

關鍵職位人才荒加劇

在AI技術快速演進的環境下,55%的企業領導者表示擔憂無法找到足夠的人才填補職缺。特別是在資安、工程和創意設計等領域,人才短缺問題更為嚴峻。人資長指出:「2050年台灣人口預計將跌破1,900萬,到了2070年更可能降至1,800萬以下。在人口結構改變的趨勢下,找不到人才這個問題將會持續存在,但重點在於企業如何因應這個挑戰。」

值得關注的是,AI技能正在成為職場新的競爭優勢。調查顯示,77%的企業領導者認為,對於資歷較淺的工作者而言,具備AI技能可能讓他們有機會承擔更大的責任。這個趨勢正在改變傳統的職涯發展路徑,讓年輕一代的職場工作者擁有更多突破性的發展機會。

young-talent-人才轉型-人才永續
圖片來源:Pexels

實務分享:精誠資訊的6大技術力提升計畫

面對這樣的挑戰,精誠資訊推出了完整的人才發展計畫,主要包含三大面向:

面向1:事業策略連動的培育體系

精誠集團以「數位轉型AI化」為目標,建立了包含軟體力、數據力、演算力、雲端力、微服務力和資安力的六大核心技術能力培育體系。這個體系透過技術發展委員會、各事業單位(BU)技術推手,以及直屬技術主管三層架構,確保培訓方向與企業策略緊密連結。

面向2:完整的推行架構

公司成立了專門的技術發展委員會,負責制定技術藍圖,並由各BU事業單位指派技術學習推手,進行技術缺口盤點與年度培訓目標設定。這個推行架構分為四個層級:

  1. 技術發展委員會:負責更新制定現有6大技術藍圖與學習地圖
  2. BU主管:規劃與制定BU專屬技術發展方向
  3. 技術學習推手:盤點技術缺口,設定技能升級年度目標
  4. 直屬技術主管:執行層面,設定同仁年度學習目標並檢視進度

面向3:多元化的職能發展機制

為促進技術傳承,精誠建立了完整的見習推手晉升機制,包含四個階段:

  1. 指派人選:由BU主管指派技術學習推手與見習推手
  2. 任務推動:見習推手協助技術學習推手執行各項任務
  3. 主管審核:BU主管審核晉升資格
  4. 成功晉升:見習推手晉升為BU技術學習推手

該計畫最大的特色在於其系統性和完整性。公司提供多元學習管道,包括Udemy數位學習平台,讓技術同仁能夠依據個人發展需求選擇適合的課程。同時,透過「事業版圖-技術藍圖-學習地圖」的連結,確保每位員工的學習方向都能與公司的發展策略相呼應。

人才梯隊養成,3階段為組織打造人才永續【培訓案例實務】
人才永續-人才梯隊-人才轉型
圖片來源:Pexels

人資長特別強調:「Google讓這個世代處於一個非常好的資訊環境,但也帶來資訊過載的焦慮,而AI可以幫助我們過濾這些資訊,提供更有價值的內容。」這番話道出當前企業在人才發展上的核心思維:不是與AI競爭,而是善用AI來提升人才價值。

在分享最後,人資長更提出值得所有企業深思的觀點:「未來人才從何而來?」答案就在Buy(購買)、Build(培育)、Borrow(借調)、Bridge(合作)這四個面向。技術人才除了要持續提升專業能力,更要具備跨界思維與持續學習的態度。企業則需要建立系統性的人才培育機制,才能在數位轉型浪潮中保持競爭優勢!

您也有訓練需求嗎?

填寫訓練需求表單,我們將盡快派專人與您聯繫,提供相關培訓建議與資料,以協助您的企業人才持續發展。

太毅國際logo
太毅國際 | Passion to Change !

太毅國際顧問集團是臺灣最大的管理教育機構,有著二十多年歷史,為世界《財富》 500 強企業中的逾百家提供培訓服務,每年參加太毅培訓超過 2000 場次,受訓主管人數超過 6 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