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文 | 太毅國際 AI產品創新實驗室
在企業組織裡,能夠把經驗轉化為知識、把知識說清楚教會別人的內部講師,早已是人才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少企業早已建立內部講師制度,每年定期舉辦訓練,從講授技巧、簡報設計到成果發表競賽,逐步培育講師種子人才,並讓知識與文化得以在組織內部延續。
組織內最寶貴的資產不僅是知識本身,而是將這些知識有效傳遞的能力。我們在與國內知名租賃企業合作的講師訓練專案中,導入UMU AI陪練工具,進一步為企業原本既有的訓練制度,加入「即時練習」、「即時回饋」、「數據追蹤」的新元素,讓學員練得更多、進步更快,也讓HR在管理上更有依據,開啟企業講師培訓新模式。
從培訓痛點到學習突破:數據化練習的轉折點
企業培訓制度已健全,但希望內部講師能「練得更到位」
這間租賃公司多年來非常重視知識內化與內部講師制度,每年都固定舉辦講師培訓課程,並在課程後規劃講師成果發表、內部競賽與最終呈現機會。優勝者甚至可以在年終與高階主管報告,並獲得獎金肯定,激勵力強,也使整體講師梯隊穩定成長。
HR主管分享:「我們一直都有系統地推動講師制度,但其實在每年訓練之間,最難掌握的是:他們到底練了多少?進步了什麼?老師只能在第三天實體演練時講評,過程中的狀況就比較依賴學員自己。」而這次,他們與太毅合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在原有的制度中,導入UMU AI陪練工具,建立「過程可視化」、「練習可量化」的補強機制。
這正是企業人才培養的共同挑戰:真正的學習大多發生在課堂之外,發生在反覆練習的過程中。然而這個過程往往是最難監測和支持的—如何在課堂之外創造有意義的練習?如何確保實踐過程中有足夠的引導和反饋?
AI陪練即時回饋:從等待驗收到自主精進
這次講師訓練專案的最大亮點,在於使用 UMU AI陪練功能,搭配實體課程與後續驗收,不改變原有制度流程,卻讓訓練品質升級。UMU AI陪練工具做了什麼?
- 即時數據回饋:學員上傳演練影片後,AI即時回饋語速、語調、關鍵詞、眼神等表現數據與分數
- 進步可視化:練習次數與變化被完整記錄,學員能回顧、重練,也能看見自己的進步曲線
- 教學資源優化:老師能將精力集中在第三天演練講評,不需在練習期間逐一追蹤
- 數據化管理:HR 可掌握數據報表、練習成果、影片紀錄,作為後續選拔與制度化依據
其中最受學員歡迎的,是「不用等到第三天才知道表現怎麼樣」。
「這次最有感的地方,是我錄完影片,馬上就能看到AI評分,知道語速太快、音量太小,還可以重來練更好。以前都要等老師最後講評才知道好不好,這次我覺得自己練習就更有方向。」——企業學員

500+次練習的背後:數據呈現進步與投入狀況
數據怎麼說?2梯次超過 500 次練習,展現高度投入與明確進步
- 第1梯次(19位學員)練習題目為「課程簡介」,累積練習次數達 228次
- 第2梯次(20位學員)新增題目「個人介紹」,兩項總練習次數達 542次,其中「個人介紹」單一題目就錄製 282次
這些數據背後代表的不僅是練習量的增加,更是學習質量的提升。當練習次數大幅提升,我們實際上是在創造「刻意練習」的環境—這種有目的、有反饋的反覆練習正是形成專業技能的核心關鍵。HR主管更表示:「這些數字過去是完全看不到的,我們也不知道誰是真的有回家練。現在有平台記錄,還有AI幫忙打分數,我們第一次能用資料說話。」

文化的轉變:當學員主動練習成為常態
不只是練習變多了,整體文化也出現轉變。這次的AI陪練導入,沒有推翻制度、沒有加重行政負擔,卻讓整體培訓效益上了一個層次。HR也開始規劃將這樣的方式擴展到其他學習活動中,例如:產品簡報、新人訓練回講、部門分享等。
這樣的變化反映了自我導向學習的典範轉移—當工具賦能學習者,減少對外部督導的依賴,學習動機從外部驅動轉為內部驅動,不僅提高了效率,更建立了持續學習的組織文化基礎。學習從「被要求的任務」悄然變成「自發的追求」。
「以前講師練習常常拖到最後才開始,這次我們明顯看到大家在課後第一週就主動錄了好幾次影片。連主管都說:這批學員的表現,比去年更有準備感!」——企業HR主管

AI+教練:打好基本功,也培養真正的教學能力
講師觀點:AI是放大練習品質的好工具,但「會教」還是要靠人練出來
「AI陪練很像是貼身教練,讓每次練習都有方向、有回饋。對講師來說,這是打基本功最快的方式。」——陳志勇老師
老師同步提醒:「內部講師要做到能影響人、能把組織經驗說成故事,這不只是說得順,更是能夠設計學習節奏、掌握現場感受。這還是需要靠真實演練與教練引導來補足。」
AI工具是強大的助手,但不是替代者。在講師發展的旅程中,AI能夠幫助解決技術層面的問題,如語速、音量、停頓、關鍵詞使用等基本功。但講師的核心價值在於連結、共鳴和引導的能力,這種人文智慧仍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來培養。最佳模式是人機協作:AI處理可量化的指標,人類教練聚焦於更深層的教學應用。
建立可持續的學習生態系統:從個案到模式
善用工具助力訓練成效轉化
我們相信,講師制度的推動不該仰賴個人熱情或靈感閃現,而是應該建立一套可複製、可視化、可追蹤的訓練流程。這次專案中我們學到:
- 工具賦能制度:不需大改制度,只要用對工具,就能放大成效
- 透明練習循環:把練習變得「即時」、「可見」、「可記錄」,學員自然更願意投入
- 專業分工最佳化:老師聚焦在高價值回饋,HR也更容易管理與提升成效
在這次的專案中沒有創造全新的系統,而是識別出現有系統中的關鍵限制—回饋延遲和練習不足—並透過技術工具精準解決。這種「微創新」往往比徹底的改革更容易落地,也更可能帶來持久的變化。

成果導向的講師培訓:看得見的成長更有意義
真正有效的內部講師培訓,不只是請了名師、辦了一場課,而是要讓學員有系統地練習、有工具可追蹤、有指標看見成果。這次與企業攜手推動AI陪練導入,我們看見一個清晰的方向:制度可以更穩,文化可以更深,而學習,可以更持久。
在這次AI陪練結合培訓的案例呈現企業培訓的未來方向:數據化、個別化、持續化。未來的培訓不再是單一課程,而是融入日常工作流程的持續性活動;不再是標準化的內容,而是根據個人表現提供精準指導;不只是主觀的評估,而是以數據為基礎的成長記錄。若您也在思考如何讓企業內訓更有效、講師制度更落地,歡迎與我們聯繫,一起打造下一個學習成效升級的實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