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潘英杰 藍迪老師

圖片由AI工具生成,潘英杰老師

如果我說「職場就是一個不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不知道您同不同意?回想一下您的職場日常:努力達成KPI、應對人際相處、參加無數會議與協商…無不為排除某種阻礙,以達成預定目的。換個角度看,這不正是一場又一場的問題解決過程嗎?正因如此,我們可以說:「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職場人最重要的職場能力之一」。但既然要解決問題,當然先得搞清楚——到底什麼是問題?

什麼是問題?——從現狀與理想的差距看起

從管理學角度來看,「問題」是指現實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出現的差距。換言之,當我們對某一結果抱有期望,但實際情況卻大相逕庭,那麼這個偏差就構成了問題。舉個貼近日常的例子:被窩太温暖,加上鬧鐘不給力,結果上班遲到了。有人會說:「問題在於被窩太温暖!」,也有人主張「問題在於鬧鐘不夠猛!」。但您仔細想想,不蓋被或換個能把整棟樓都吵醒的鬧鐘,真的就能解決遲到這個根本問題嗎?

事實上,目標是「不遲到」,而現實卻是「遲到了」,這個差距才是真正的問題。鬧鐘和被窩只是導致問題的原因而已。明確了問題,對症下藥才能事半功倍。

職場: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實戰場

職場如同一座工廠,每天生產各式各樣的挑戰。無論是達成銷售目標、處理部門間的摩擦,還是應對市場變化,這一切都在印證一個事實:職場就是一個不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如上述,錯誤的定義問題,將導致錯誤的問題處置,不僅費時費工,還可能讓問題不斷重覆發生。因此,我們不僅要掌握如何找出問題、正確定義問題,更要懂得用正確方法去解決它們。

問題分析解決-職場問題
圖片來源:Pexels

職場問題的3種類型:流程、人際與目標

1. 流程問題——當作業像打結的毛線球

流程問題往往出現在制度設計不當、資訊傳遞不暢或權責不清時。舉例來說,某公司新產品上市時,因為跨部門審核環節繁多,導致決策拖延,最終競爭對手捷足先登。這正如同早上被窩和鬧鐘問題一樣:並非被窩或鬧鐘本身有問題,而是整個作業流程出現了卡點。

2. 人際問題——溝通不良與信任危機

人際問題主要來自溝通不暢、利益衝突與文化差異。想像一下,新上任的主管準備推動一項改革,卻因溝通不到位,遭到資深員工強烈抵制。當大家的信任缺失、猜忌重重時,即使最精妙的策略也難以落實。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所提倡的「成長型心態」正能幫助我們在這種情況下,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尋求突破。

3. 目標問題——當大家確認不到眼神,怎能同心協力?

目標問題體現於團隊或部門之間對核心方向認知不一致。比如,行銷部門主張塑造品牌形象,而銷售部門則執著於短期業績,最終導致資源分散、內耗嚴重。史蒂芬·喬布斯曾指出的,「簡單可以比複雜更難,但只要抓住重點,就能創造出無與倫比的成就。」只有當大家對目標有統一共識時,問題就容易迎刃而解。

問題分析與解決
圖片來源:Pexels

正確定義問題:從「原因」與「期待」兩個面向思考

說到解決問題,第一步便是明確定義問題。從上面的例子來看,遲到並非直接由被窩或鬧鐘引起,而是這兩者造成了「不遲到」與「遲到」之間的差距。所以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切入:

  1. 期待面:例如,如果事先請假,就完全避免了上班遲到這個問題;
  2. 原因面:也就是解決引發問題的根本原因,如換一個響力十足的鬧鐘、減少被窩的誘惑,甚至乾脆前晚去公司打地舖,確保不會錯過第一班打卡。

這種從期待與原因兩個角度去思考,能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看待問題,從而制定出更有效的解決方案。

情境分析:從全局到細節,讓對策更有的放矢

在面對問題時,運用情境分析能讓我們不僅僅盯著眼前的「鬧鐘」和「被窩」,而是從整個環境、整個流程中找出關鍵所在。這方法要求我們還原問題的實際發生情況,找出所有可能影響結果的變數,從而精準定位問題根源。例如,某零售企業因銷售額下滑而焦頭爛額,初步歸咎於廣告投放不足,但經過情境分析後發現:

  • 競爭對手推出更吸引人的促銷活動;
  • 店內陳列與服務模式跟不上市場變化;
  • 消費者購物習慣逐漸向線上轉移。

透過這樣的全方位分析,企業就可以針對市場策略進行調整,同步加強線上平台與產品陳列,進而加大成功扭轉局勢的概率。

問題分析
圖片來源:Pexels

運用情境切片分析法:分切細節,鎖定核心

情境切片分析法是進一步細化情境分析的實戰工具。它強調把複雜問題拆解成多個小「切片」,然後逐一檢視每個切片中最具影響力的因素。這樣一來,原本模糊不清的問題就會像拼圖一樣,逐步露出全貌。具體步驟包括:

  1. 界定問題場景:確定問題發生的時間、地點及參與者,保證訊息準確;
  2. 拆解影響因素:盤點內部外部各項因素,例如技術、資源、文化等;
  3. 辨識決策關鍵點:從眾多因素中挑出影響結果最大的那幾項;
  4. 模擬應對策略:針對每個關鍵點,預估不同方案的效果,最終選擇最佳路徑。

舉例來說,某製造業企業因生產效率低下而苦惱,通過情境切片分析法發現:設備老化是主要瓶頸,而員工培訓不足與流程冗長則是次要問題。鎖定核心後,企業果斷推行設備更新與技能培訓計劃,最終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

結合幽默與智慧:解決問題,別忘了笑一笑

面對職場中的層層挑戰,我們常常需要的不僅是嚴肅的策略,更需要一點幽默感(轉換心境)來緩解壓力。試想,每天早上被鬧鐘叫醒來時,若能幽默地告訴鬧鐘:「吵醒我的傢伙,準備好接我一記鐵拳了嗎?」那麼即使遲到了一點,也不會讓心情一整天陰沉。幽默感能幫助我們以更輕鬆的心態去面對那些看似棘手的問題。

愛因斯坦說:「如果我有一小時來解決問題,我會花55分鐘來思考問題,5分鐘來找答案。」這句話不僅提醒我們重視思考的重要性,也暗示著:偶爾轉換心境,用幽默看待生活中的小失誤,其實也能讓我們發現意想不到的創意解決方案。

問題分析與解決
圖片來源:Pexels

總結:從正確定義問題到全面解決之道

職場中,問題無所不在,但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正確定義問題、找出核心,並以靈活多變的策略逐一破解。從「被窩太温暖」與「鬧鐘不給力」的小例子,到流程、人際、目標等多重挑戰,每個問題都在提醒我們:不論身處何種境遇,解決問題的能力始終是成就職場成功的重要武器。我們可以從兩個面向入手:

  1. 期待面:例如事先請假,徹底避開某些麻煩;
  2. 原因面:針對根本原因採取行動,比如換個響亮的鬧鐘或早起少賴點床。

進而,我們再運用情境分析與情境切片分析法,從宏觀到微觀逐步拆解問題,最終找出解決之道。正確定義問題後,無論是跨部門協作、數據反饋,還是保持積極心態,都會使解決方案更具針對性與實效性。

總結來說,職場就像是一座充滿未知挑戰的地下城,每一個轉角都可能藏著新的問題,但也正是這些問題,鍛造了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記住,當問題來臨時,不要急著責怪鬧鐘或被窩,而應該先弄清楚:真正的目標是不遲到。只有找到了問題的核心,我們才能從容應對,化挑戰為契機。

願各位在面對工作中無窮無盡的挑戰時,都能夠保持一顆冷靜且幽默的心,從每一次失敗與挫折中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問題解決能力。因為,職場的成功,往往屬於那些既能正確定義問題,又能跳脫框架地破解問題的人。從今天開始,不妨試著換個角度去看待每天的問題,或許您會發現,那些曾讓您討厭的煩惱,正是成就您未來的鑰匙。

我是潘英杰老師,提供您解決職場問題的跳脫框架思路,咱們下次見。想要閱讀更多歡迎關注藍迪老師的部落格

您也有訓練需求嗎?

填寫訓練需求表單,我們將盡快派專人與您聯繫,提供相關培訓建議與資料,以協助您的企業人才持續發展。

潘英杰老師
潘英杰 顧問

藍迪老師的職場洞察

潘英杰老師擁有近20年的企業高階主管經驗和近10年的企業講師經歷,精通企業問題的診斷與解決,並能在理論與實務間自如切換。老師擅長以日常案例為基礎,將職場情境、管理知識以幽默生動、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達給讀者,讓複雜的管理變得輕鬆易懂!